管理者摘要
1 结构特征对比
- 三卷均含"选择/多选/填空/解答"梯度
- 台湾卷选择题比例更高,解答题分值更轻
- 两份全国卷解答题权重显著更大
2 内容建模特色
- 台湾卷:回归直线与单位转换、抛硬币定价期望
- 新Ⅰ卷:风速合成、列联表χ²检验
- 新Ⅱ卷:现实情境相对较少
3 认知层级差异
- 三卷均覆盖"理解→应用→综合/证明"
- 台湾卷以线性代数/几何变换小型综合为主
- 新Ⅰ/新Ⅱ压轴题更长、链式推理层数更高
核心结论:综合七维度加权相似度分析——S(T,新Ⅰ)=77.5,S(T,新Ⅱ)=71.5,差值=6.0≥5。台湾学测数A卷更接近全国卷新Ⅰ,但难度峰值仍低于两份全国卷的解答题段。
定性标签特征
结构对比总表
试卷 | 题量与题型 | 各题型分值 | 总分(原/归一) | 预计耗时 | 难度曲线走向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台湾卷 (114学年度) |
单选6 + 多选6 + 选填5 + 混合题组(18–20) = 20题 | 单选/多选/选填各5分;18(3)、19(6)、20(6) | 100/100 | 100分钟(卷首明示) | 早段平缓→中段抬升(7–12多选)→后段小型综合收尾 |
全国卷新Ⅰ (2025) |
单选8 + 多选3 + 填空3 + 解答5 = 19题 | 5/6/5/若干=合计150 | 150/100(归一) | 证据不足(附件未见时间) | 早段平缓→中段抬升→解答题陡升(15–19) |
全国卷新Ⅱ (2025) |
单选8 + 多选3 + 填空3 + 解答5 = 19题 | 同新Ⅰ=150 | 150/100(归一) | 证据不足(附件未见时间) | 同新Ⅰ:线性递进→解答题陡升(15–19) |
结构差异要点:台湾卷选择题比例更高、非选择题分值更轻,而两份全国卷解答题权重显著更大。多选题都有"部分得分/部分计分"描述,台湾卷对多选"各选项独立判定"细则更详实。
知识模块与认知层级
模块占比分析(%)
知识模块 | 台湾卷 | 新Ⅰ卷 | 新Ⅱ卷 | 证据锚点举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代数与函数 | ~35% | ~35% | ~40% | 台Q7数列递推;新ⅠQ12切线于e^x+x+a;新ⅡQ13三次极值 |
解析几何与三角 | ~30% | ~30% | ~35% | 台Q2、Q8、Q11;新ⅠQ10、Q11三角;新ⅡQ5、Q11双曲线 |
立体几何/向量 | ~15% | ~10% | ~10% | 台Q6向量体积、Q14点到平面;新ⅠQ6向量合成;新Ⅱ空间折叠(17) |
概率统计 | ~20% | ~20% | ~10% | 台Q15期望;新ⅠQ15列联表χ²;新Ⅱ统计较少 |
微积分 | 少量(间接) | 有(切线) | 有(极值/单调) | 新ⅠQ12切线;新ⅡQ13极值点;台湾卷未见显式导数 |
认知层级分布
迁移·建模能力
台湾卷: 中-高 | 新Ⅰ: 高 | 新Ⅱ: 中
证明·推理能力
台湾卷: 中 | 新Ⅰ: 高 | 新Ⅱ: 高
简评
台湾卷在"统计与现实建模"与新Ⅰ同频;在"长链证明/综合压轴"与两份全国卷有差距——主要来自解答题段长度与步骤层数。台湾卷≈新Ⅰ > 新Ⅱ(在统计概率与建模方面)。
难度与区分度分析
📊 台湾卷难度曲线
- 1–6(基础单选)
- 7–12(多选并列综合,抬升)
- 13–17(选填计算量适中)
- 18–20(小型综合,收敛型压轴)
📈 全国卷难度特征
- 选择/多选/填空平稳递进
- 解答题段(15–19)显著拉开
- 数列/函数综合链式推理≥3层
- 椭圆/向量几何复合应用
🔍 区分度设计
- 多选均允许"部分给分"
- 台湾卷独立判定规则更详细
- 易错环节:单位换算、卡方检验
- 选项级信息增益更可控
关键大题拆解示例
试卷题目 | 知识点覆盖 | 步骤层数 | 技巧依赖 | 计算量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台18–20 旋转矩阵A、B复合变换 |
线性代数、几何变换 | 中等 | 向量/旋转矩阵、正交性质 | 中 |
新Ⅰ19 f(x)=5cosx-cos5x相关 |
三角恒等变形、极值不等式 | ≥3层 | 恒等变形→取值/极值推广 | 高 |
新Ⅱ18 ln(1+x)-x+½x²-kx³ |
导数单调性、极值、零点 | ≥3层 | 链式推理、比较论证 | 高 |
预期区分度评价:未提供作答数据,故本节为"预期区分度/难度"评价(无p、r_pb、KR-20/α的实测)。基于题目结构和设问层次的理论分析。
量化评分与最终判定
权重配置:A20/B10/C15/D25/E15/F10/G5(合计100分),基于教育测量学理论和高考命题实践确定。
七维度量化评分结果
A. 内容覆盖(权重20%)
T vs 新Ⅰ: 85 | T vs 新Ⅱ: 70
统计/回归/现实语境与新Ⅰ一致度更高
B. 题型与结构(权重10%)
T vs 新Ⅰ: 75 | T vs 新Ⅱ: 75
三卷框架近似;台湾非选占比更低
C. 认知层级(权重15%)
T vs 新Ⅰ: 70 | T vs 新Ⅱ: 68
台湾长链证明弱于两份全国卷
D. 难度曲线与时间负荷(权重25%)
T vs 新Ⅰ: 72 | T vs 新Ⅱ: 70
台湾收尾较"短";全国卷解答题陡升
E. 区分度预期(权重15%)
T vs 新Ⅰ: 85 | T vs 新Ⅱ: 80
三卷多选均设部分得分;台湾细则更详
F. 建模情境(权重10%)
T vs 新Ⅰ: 80 | T vs 新Ⅱ: 65
台湾≈新Ⅰ;新Ⅱ略少
G. 风格与稳定性(权重5%)
T vs 新Ⅰ: 80 | T vs 新Ⅱ: 80
三卷规范化良好;台湾卷首规范更细
最终判定结果
一句话结论:用于日常训练/综合素养与建模,台湾卷与新Ⅰ同频;若冲刺压轴长链证明,仍需配合两份全国卷的解答题段训练。
证据索引(题号锚点)
台湾卷(学测数A,114学年度)
题号 | 知识点/特征 | 备注说明 |
---|---|---|
台-卷首 | 作答/计分细则+参考公式/统计明示 | 规范化程度高,便于考生操作 |
台-Q1 | 独立事件求袋中参数k | 概率基础应用 |
台-Q3 | 三类节目排队+约束组合 | 组合数学应用 |
台-Q6 | 三维向量互垂→平行六面体体积 | 空间向量综合 |
台-Q10 | y=sin(πx) 与水平线三交点性质 | 三角函数图像分析 |
台-Q12 | 回归直线(nm→μm;x换为u=乙占比) | 建模亮点 单位转换与变量互换 |
台-Q15 | 硬币至多5次→期望价格 | 现实情境 期望值应用 |
台-Q18–20 | 旋转矩阵A,B题组,向量/角度/相交 | 线性代数综合题组 |
全国卷新Ⅰ(2025)
题号 | 知识点/特征 | 备注说明 |
---|---|---|
新Ⅰ-Q6 | 风速等级表+向量合成(真风/视风/船速) | 现实情境 物理建模 |
新Ⅰ-Q7 | 圆到直线距离=1的点数条件 | 解析几何基础 |
新Ⅰ-Q10 | 抛物线准线/垂线系(A,B,E,D关系) | 圆锥曲线性质 |
新Ⅰ-Q12 | y=e^x+x+a 的切线求a | 导数应用 |
新Ⅰ-Q15 | 列联表+χ²临界值比较 | 统计推断 独立性检验 |
新Ⅰ-Q18 | 椭圆(离心率给定/AB=10) | 圆锥曲线综合 |
新Ⅰ-Q19 | 5cosx-cos5x 极值/不等式推广 | 压轴题 链式推理≥3层 |
全国卷新Ⅱ(2025)
题号 | 知识点/特征 | 备注说明 |
---|---|---|
新Ⅱ-Q5 | 三角形三边给定→角度判定 | 三角函数基础 |
新Ⅱ-Q8 | cosα/2 给定→sin(α-π/4) | 三角恒等变换 |
新Ⅱ-Q11 | 双曲线+以焦点间距为直径之圆/渐近线 | 圆锥曲线性质 |
新Ⅱ-Q13 | 三次函数"x=2为极值点"条件 | 导数应用 |
新Ⅱ-Q16 | 椭圆(长轴长/离心率/面积条件) | 圆锥曲线综合 |
新Ⅱ-Q18 | ln(1+x)-x+½x²-kx³ 唯一极值/零点 | 压轴题 函数综合分析 |
新Ⅱ-Q19 | 乒乓胜负概率差值序列比较 | 概率应用 |
说明:
- 大陆两卷答题时长:附件未见,属"证据不足"
- 模块占比为基于题干的快速映射,用于宏观对比
- 所有陈述均由题号锚定以便复核